【WX-WY1,山东万象环境,助力多领域环境监测】滑坡、泥石流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具有 “隐蔽性强、爆发突然、破坏力大" 的特点,传统监测方式难以有效应对 —— 人工巡查需翻山越岭,效率低下,且无法发现山体内部、地下的微小位移,等表面出现明显裂缝时,灾害往往在数小时内爆发,留给人员转移的时间极短;普通监测设备受山区植被遮挡、地形起伏影响,信号接收不稳定,数据精度不足,易出现误判或漏判;偏远山区网络信号薄弱,传统依赖网络的监测设备无法及时传输预警信息,导致灾害发生时人员未能及时撤离,造成严重伤亡。地质灾害位移监测设备依托 GNSS 差分 RTK 技术,以 “毫米级捕捉早期迹象、抗干扰稳定运行、独立预警不依赖网络" 为核心,成为地质灾害防控的 “智能哨兵"。

设备的核心突破是 “毫米级位移捕捉能力 + 强抗干扰性能",能精准识别灾害前兆。采用差分 RTK 技术,水平静态精度达 ±(2.5mm+1ppm),垂直精度达 ±(5mm+1ppm),可捕捉到山体 0.5mm / 天的微小位移变化,较传统设备提前 3-7 天发现地质灾害前兆,为人员转移、应急处置预留充足时间。针对山区植被茂密、地形复杂的问题,配备扼流圈天线 + 磁性吸波材料,可有效降低树木、岩石反射产生的多径效应,即便在密林区、陡峭边坡等信号遮挡严重的区域,也能稳定接收卫星信号,数据准确率较普通 GNSS 设备提升 20%,避免因信号干扰导致的预警失效。
独立工作模式与灵活供电设计,适配偏远山区场景。支持独立工作模式,无需依赖云平台,设备本地即可完成位移数据采集、解算、报警,配备本地声光报警器与短信模块,当监测到位移超预设阈值时,立即发出刺耳警报声,同时向乡镇防灾人员、村干部的手机发送预警短信,响应时间≤10 秒,彻的底解决偏远山区网络信号弱、数据传输难的问题。供电系统采用 30W 太阳能板 + 20AH 蓄电池组合,搭配 MPPT 充电管理技术,光电转化效率提升 15%,即便在连续阴雨天、冬季光照不足的条件下,也能实现 7 天以上的稳定运行,无需频繁派人上山更换电池,降低监测成本。
安装部署便捷,适配复杂地形。基准站与监测站的基线距离推荐控制在 500 米内,确保监测精度;若受地形限制无法可视,需避开高墙、山体等严重遮挡物,最大间距不超过 2 公里;天线需保证 20 米内为最高点,底座采用混凝土浇筑固定,可耐受山区 8 级以上大风,防止设备倾倒。针对陡峭边坡、悬崖等危险区域,可采用远程视频指导安装,无需人员近距离作业,降低安装风险。某西南山区滑坡隐患点应用该设备后,在 2024 年汛期暴雨中,提前 12 小时监测到山体位移超 3mm 的异常数据,系统立即推送预警,当地政府及时组织 200 余名村民转移,随后山体发生小规模滑坡,未造成人员伤亡与房屋损毁,成功避免了灾害损失。
云平台的智能化功能为地质灾害防控提供数据支撑,支持 3D 数据可视化展示,直观呈现观测点的位移方向、变化量及长期趋势曲线,便于防灾人员分析灾害发展规律;平台可存储 3 年以上历史数据,支持按时间段查询、导出报表,为地质灾害评估、防控预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;还支持多设备组网管理,管理人员可通过电脑、手机远程查看所有监测点的实时状态,实现全域风险统一管控,真正实现 “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置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