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智慧水务与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,
小型水质监测站因其部署灵活、成本低、维护简便,正广泛应用于河流、湖泊、水库、排污口及水产养殖等场景。而这些“迷你哨兵”的核心——水质探头,正是它们感知水体健康状况的“感官器官”。那么,这些探头究竟长什么样?又具备哪些功能?

小型水质监测站的探头通常为圆柱形或棒状结构,长度约10–30厘米,直径2–5厘米,外壳多采用耐腐蚀的工程塑料(如PVC、PEEK)或不锈钢材质,可长期浸泡在水中而不被侵蚀。探头一端集成多个传感器模块,另一端通过防水电缆连接至数据采集单元。
常见的探头集成了多种传感元件,实现多参数同步监测:
1.pH探头:通常为玻璃电极或固态复合电极,表面光滑透明或覆有保护膜,用于测量水体酸碱度;
2.溶解氧(DO)探头:多采用荧光猝灭原理,前端为橙色或蓝色荧光膜,无需频繁更换电解液;
3.电导率/盐度探头:由两个或四个金属环状电极组成,通过测量电流响应判断离子浓度;
4.浊度探头:内置红外LED和光电接收器,利用散射光强度评估悬浮物含量;
5.温度传感器:常以热敏电阻形式嵌入其他探头中,用于自动补偿其他参数的温度影响。
部分小型站还可选配氨氮、叶绿素、蓝绿藻、ORP(氧化还原电位)等专用探头。这些探头往往采用模块化设计,支持即插即用,便于现场更换或升级。
为适应野外环境,探头普遍具备IP68级防水、抗生物附着及低功耗特性。一些智能探头还内置自诊断功能,可上报故障或校准提醒。
值得注意的是,探头虽小,却需定期维护——如清洗表面污垢、校准零点与跨度,以确保数据准确可靠。
总之,小型水质监测站的探头虽外观简洁,却是融合材料科学、电化学与光学技术的精密“水下感官”。它们默默潜伏于水体之中,实时传递水质脉搏,为水资源保护筑起第一道数字防线。